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社会工作学院举办“师生共成长”青年教师讲座(第十讲)

发布时间:2024-06-20 发布者:社会工作学院 浏览量:

2024年6月4日下午,社会工作学院“师生共成长”青年教师讲座活动在教图楼413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老师为刘双双博士,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人类学、边境人类学。讲座由王宏亮副教授主持,学院2021和2022级部分本科生共同聆听了刘双双老师的分享。

刘双双老师以《经验材料与问题意识:中越东兴口岸边民互市模式的生成性分析》为题,通过回顾自己逐渐聚焦与步步深入的田野调查经历,展示了中越边境东兴口岸边民互市模式的生成过程,并通过身在边民互市中的不同主体的交往互动,揭示了边民互市贸易在其自发性交易传统与现代国家边境治理中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经由这一研究历程,刘老师分享了她对田野调查中经验材料与问题意识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

刘双双老师的讲座始于她对其漫长的田野调查经历的分享。她以时间为线索,以“雾里看花”的预调研阶段、“月朗星稀”的正式调研阶段、“无法完美”的补充调查阶段,展示了从田野中发现问题,思考论证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刘老师着重强调,质性研究的工具本质上是同时具有经验直觉和学者或者称专家知觉的自己,其关键在于扎根经验事实,避免理论先行。此外,刘双双老师还分享了在田野调查中处理“自我”与田野对象关系的方法:保持自我反思性、保持对人本和共识的关注、在民族志书写中适当运用修辞等。

之后,刘双双老师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阐述了东兴边民互市模式形成的市场场域、历史-现实基础和政策基础,并从传统边民互市贸易在边境乡民社会中“被忽视”的状态、作为东兴边民互市模式生成转折点的国门利剑缉私行动、东兴边民互市的“三级市场”模式和它的两种运行方式三个方面,描述了东兴边民互市模式曲折的生成历程,展示了边商、边民、地方企业在与地方、国家的对话中,以设立二级收购市场的方式解决合法性危机的过程。

王宏亮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王老师指出这一研究关注的其实是人们普遍的、自发的交易行为,这是大部分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其特殊性在于边境这一空间,及其国家边境治理的介入。他也希望同学们对日常生活能保持敏感度和思考力。

同学们表示,此次讲座内容新鲜、有趣,不仅向她们展示了规范的质性研究的整体过程,还使她们对田野调查、对边境空间、边境贸易等有了更深入的关注与思考。

社会工作学院“师生共成长”青年系列活动之青年教师讲座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自举办以来,已开展了十讲,涵盖了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未来,社会工作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